王府惩教养日常,一位世子与贴身小厮的共同成长王府惩教养日常txt

频道:攻略集锦 日期: 浏览:1169

最新消息:王府惩教养日常,一位世子与贴身小厮的共同成长王府惩教养日常txt


第一章:锦衣少年与倔强小厮的初遇(897字)

永昌三十七年春,王府西侧的训诫院传来竹板着肉的闷响声,十三岁的世子赵明琮攥着戒尺,皱眉打量着跪在青石地上的瘦弱身影,那是上月新拨来的伴读小厮陈砚,此刻正梗着脖子拒不认错。

"《礼记》第三篇抄二十遍很为难你?"明琮用戒尺挑起对方下巴,意外对上一双狼崽子般倔强的眼睛,陈砚嘴角还留着墨汁痕迹,显然是匆忙间用衣袖擦过,"回世子爷的话,奴婢...不识字。"

这个回答让整个训诫院的家仆倒吸凉气,王府选用的书童皆要经过三年蒙学,这个满脸尘灰的小子竟是个例外,后来才知道,陈砚是马夫陈大有捡回来的孤儿,因原定书童突发痘疹,管家临时拉他来充数。

王府惩教养日常,一位世子与贴身小厮的共同成长王府惩教养日常txt

"伸手。"明琮板着脸下令,戒尺落下时,他注意到小厮掌心厚厚的茧子——那是长期挽缰绳磨出来的,十下责罚后,藏在粗布衣袖里的手臂已开始发抖,但陈砚硬是没让戒尺打偏半分。

当晚暴雨倾盆,明琮经过偏院时,看见陈砚正蹲在廊下就着灯笼抄书,左手肿得握不住笔,就用右手食指在积水中划字,世子突然记起太傅说过"礼不下庶人"的下一句是"刑不上大夫",心里像是被那盏摇晃的灯笼烫了一下。


第二章:笔墨交锋里的隐秘情谊(1265字)

秋分这日,王府收到了重要消息:太子将代天子巡视北疆,作为皇室分支,王府需选派子弟随行,明琮知道这是父亲在朝中斡旋的结果,但有个难题——他的骑射课业年年垫底。

"世子若肯每日卯时练箭,奴婢愿代受所有功课处罚。"陈砚的提议让明琮摔了茶盏,这个当初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小厮,如今竟能把《孙子兵法》倒背如流,更蹊跷的是,每次明琮被太傅责骂,总能在书案下发现详细注解的功课。

跟踪七日后的破晓,明琮在藏书阁抓了个现行,陈砚趴在角落的矮几上誊写《骑射要术》,身旁堆着啃了一半的冷馒头,月光穿过窗棂,照出他手腕上密密麻麻的墨点——那是把关键内容写在皮肤上带回的痕迹。

"你好大的胆子!"明琮夺过册子时,发现书页间夹着草图,陈砚用炭笔把每个骑射动作拆解成十几帧小像,连肌肉发力方向都用箭头标得清清楚楚,最末页还画着改良版蹬腿装置,正是明琮总抱怨"磨胫骨"的那副马镫。

冬至考核当天,明琮的箭首次射中鹿靶红心,回府路上遭遇山匪,却是陈砚策马冲来,用打猎的套索勒住匪首脖子。"奴婢偷学的不止这些。"他喘着气扯开衣领,露出锁骨处烫出的星斗图案,"老马夫说这是北疆人认路的法子。"

太子看着两个满脸血污的少年共乘一骑归来,笑着对老王说:"令郎得此忠仆,福泽不浅。"没人注意到明琮攥缰绳的手在抖——陈砚背后插着半截断箭,血早就浸透了他亲手给系上的斗篷。


第三章:烈火中淬炼的真金(681字)

永昌三十九年那场大火,烧毁了半个王府西苑,明琮被人从浓烟中拖出来时,怀里还死死护着昏厥的陈砚,太医诊治后发现,世子左臂烧伤不愈并非因伤势过重,而是反复撕裂伤处所致。

"他昏迷中总喊'书箱'。"老王妃抹着眼泪告诉王爷,后来人们在废墟里挖出个铁皮箱,里面整齐码放着三十六本手抄典籍,每册扉页都写着"代世子录",有些字迹被水晕开过——那是陈砚每年偷偷重抄明琮被罚的功课。

明琮跪在父亲书房三天,求来的不是赦免,而是一纸军帖,北境战事吃紧,王府需派精锐押送粮草。"儿子愿往。"世子声音嘶哑,"但请将陈砚的奴籍改为军户。"这意味着若立战功,那个总自称"奴婢"的少年将有资格参加武举。

出城那日,陈砚穿着崭新的皮甲跑前跑后检查粮车,没人知道他的甲胄里缝着明琮的手令——若遇不测,亲兵需优先护送"穿云箭图纸"回京,那支能射三百步的劲弩,是两人躲在马厩里试验了上百次的成果。

戈壁风沙中,明琮第一次听陈砚完整说完身世,他父亲原是边军斥候,因带回敌情被追杀至死。"爹说真正的忠,是让主子看见他看不见的危险。"陈砚说这话时正打磨箭簇,火星映着脸上那道为救明琮留下的疤痕。


后续故事将揭示:

  • 朝堂暗流如何借军功挑拨主仆关系
  • 陈砚真实身世背后隐藏的北疆秘辛
  • 明琮为废除"代刑"旧制所做的政治博弈

创作谈:

  1. 通过"戒尺-抄书-火场护书"的书本意象串联,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
  2. 考据明清时期"代刑"习俗,王府允许仆人代替受罚实为贵族特权体现
  3. 特意设计"不识字的书童"设定,为后续文化觉醒埋线
  4. 兵器图纸作为重要麦格芬,暗示两人关系已超越主仆成为事业伙伴

如果需要调整细节或补充某些情节的深层历史逻辑,您可以随时提出具体方向,我会进行精细化修改。